福星大观遥感减灾研究院揭牌聚焦地震预报技术
2021-10-17 来源:承德机械信息网
07-02
6月29日,以“太空经济合作,共创美好未来”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卫星全球服务国际合作洽商会在北京召开。会上,福星大观遥感减灾研究院揭牌成立,研究院着眼于利用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,从空间和地面、地下开展立体化、多元化综合地震风险评估,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做出努力。
目前,福星大观遥感减灾研究院已成立了一个近40位专业和业余地震工作者组成的专家组,包括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、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研究员、原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成员、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资深专家,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主任赵文津院士,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资深专家、原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汪成民研究员,以及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高建国研究员,以及一批志愿者。
6月29至30日,福星大观遥感减灾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了遥感减灾研讨会,从中期和短临预测角度深入分析强震震前的异常现象,探讨灾害发生的规律,总结经验,接受教训。会上将交流旱震关系、磁暴二倍法、可公度法、地电法、地磁法、巨灾灾害链等中期方法,次声波、地震云、热红外、地下水气、动物异常等短临预测方法。
据介绍,福星大观遥感减灾研究院是在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的支持下,由社会各界资助成立的。作为一个公益性的研究院和开放式平台,专家们已先后就多个地震预报方法开展了深入讨论,搞清楚背后的理论基础,总结过去预报的经验,并探讨如何用航天技术进行地震预报。
赵文津院士告诉记者,研究院成员中有一批经历过多次大地震、长期从事地震预报探索的退休人员,还有一批的在职和不在职的年轻志愿者,大家心想在一处,向地震临震预报这一世界性科研难题发起挑战,目标就是把“中国最近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点”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。
赵文津院士生于1931年。作为一名长在红旗下的科学家,他主张遵循周恩来总理制定的以“预防为主,专群结合,土洋结合,依靠各地的广大群众开展调查和防震减灾活动”的工作路线,依据李四光制定的科技路线,大力提高预测的科学水平。
赵文津院士坦言,希望能获得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,更希望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肯定和支持,为国家为人民分忧。这也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》中“国家鼓励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,对地震进行预防和监测”的内容。
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秘书长吴晓梅表示,卫星可监测地球热红外辐射能量,地下岩层受到应力作用,应力在岩层的某些部位集中、增强,导致岩层突然失稳而发生地震。因此,遥感监测热红外辐射也可用于地震预测预报。
- 上一篇:软化树脂滤芯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作用
- 下一篇:立式锯床操作规程及使用范围